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中非资讯
中心动态
经济文化博览
政策法规
会员中心
经济文化博览
中非经贸特色
图看中非
非洲各国概况
非洲国家旅游与文化风俗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文化博览
>
非洲国家旅游与文化风俗
非洲国家旅游与文化风俗
肯尼亚 - 蒙巴萨的耶稣堡
眼前兀立的是一座十多米高的石墙。墙面乌绿,苔藓与剥蚀的痕迹斑驳。墙上部嵌有一个个炮口,一排排枪眼。墙顶端是一道锯齿状的雉堞。墙四角则是傲然挺立的方形角楼。不用问,谁都会一眼看出,这是一座古堡。
古堡在欧洲各国很常见。那是中古时期城邦国家相互征战的遗迹。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古堡竟也出现在我脚下非洲的土地上。而且,古堡还以最早被欧洲人尊为神圣的耶稣的名字命名。这是我在肯尼亚海滨城市蒙巴萨所亲见。我立时感到,尽管蒙巴萨同欧洲有万里之遥,但那边的战争烟云看来也曾弥漫到这里。
蒙巴萨位于肯尼亚东南部的印度洋海岸上,现有人口50万,是仅次于首都内罗毕的全国第二大城。大城实际上位于一个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小岛上。小岛四周水深浪静,自古为天然良港,是肯尼亚、乃至东非广大腹地通往世界各地的门户。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一直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竞相争夺的交通要冲。而耶稣堡就是葡萄牙人为立足东非、远征亚洲而修建的一个军事碉堡。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首先决定远征传说中盛产黄金和香料的印度。1497年7月8日,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奉国王曼努艾尔一世之命,统领一支由四艘大船、一百六十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他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次年的4月7日到达蒙巴萨。蒙巴萨当时控制在阿拉伯人手上。据说,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就开始来到东非海岸,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风规律,在每年11月至来年3月吹东北风之时,乘船南下,运来玻璃、珠宝、瓷器、棉织品;而在每年的5月到9月刮西南风时,从这里带回象牙、犀角、龟甲、黄金。久而久之,他们中一些人在东非海岸留住下来,建立起一个个居民点。这样,肯尼亚东南沿海就出现蒙巴萨、马林迪、拉姆等一系列商业城镇。起初,阿拉伯人多聚居于北部的马林迪。但是,那里缺乏天然良港,许多阿拉伯人后来就转移到南边的蒙巴萨。他们在这里修建阿拉伯式房舍,传播伊斯兰教,甚至同当地的班图人通婚。这样,蒙巴萨遂成为阿拉伯人在海外的领地。因此,伽马的船队在蒙巴萨一靠岸,阿拉伯人就敏锐地感到"一种威胁不期而至"。他们砍断葡萄牙船只的锚绳,不准葡萄牙水手登陆。这样,伽马的船队只好继续向北航行,来到马林迪。伽马得到马林迪统治者的帮助,向东继续航行,最终到达印度,打开了日思夜想的通往东方的航道。为巩固和扩大这条航道,葡萄牙人认识到,东非海岸至关重要,而这条海岸上的天然良港蒙巴萨尤为难得,必须控制在自己手上。因此,从1505年到1528年,葡萄牙船队几次攻打、劫掠蒙巴萨,但却始终没有站住脚。在葡萄牙人眼里,蒙巴萨是一座"忤逆之城";而敢于"忤逆"海上强国葡萄牙者,则必须用武力征服。1588年,葡萄牙人终于挫败阿拉伯人的抵抗,攻占蒙巴萨。他们在这里建立起补给站,强迫当地人给葡萄牙船队提供食物和淡水。他们从这里出发,到东非内地捕获黑人,贩运到阿拉伯半岛、印度出售。他们还在这里修建教堂,强迫当地人信奉基督教。为了把蒙巴萨永久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他们于1591年做出决定,在这个小岛的海岸上修建一座城堡,牢牢扼制住进出印度洋的通道。
城堡决定修建在蒙巴萨东南海岸港口边的一块珊瑚礁岩上。修建工程于1593年4月正式启动,30多年后才完成。城堡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学家若昂·巴蒂斯塔·凯拉托设计。城堡占地约2英亩,呈长方形。四周是用礁石垒砌的高12米、厚2·5米的围墙。北面和西面,有一道宽3米到12米、深13米的护城河,将城堡同陆地隔开;南面和东面面向大海,有天然的珊瑚岩削凿的石墙作屏障。城堡的四角各有一座炮楼,整个围墙上则建有一米多高的雉堞。这种欧洲流行的城堡建筑式样,使得任何敌人从任何方面进攻都容易暴露在城堡守军的炮口之下。城堡本是军事要塞,但却以耶稣的圣名名之,旨在表明葡萄牙人奉行一手握长剑、一手执圣经的"刚柔两手"政策,即在通过武力在军事上征服与占领蒙巴萨的同时,也要通过基督教从精神上征服与占领蒙巴萨。因此,城堡建成后,葡萄牙人将其驻军司令部设在里边,同时,在城堡中也修建教堂,招来传教士,向当地人传授基督教。
但是,葡萄牙人的如意算盘实行起来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在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的一百多年中,他们修建的耶稣堡曾九次易手。1631年,葡萄牙委任的蒙巴萨阿拉伯苏丹王钦古利亚,宣布放弃天主教,归依伊斯兰教。他杀死葡萄牙驻军首领冈博亚上尉,并将驻扎在城堡中的其他葡萄牙人几乎斩杀净尽。同时,他的随从点起一把火,将蒙巴萨城内所有葡萄牙人的房子全部烧掉,把房子的主人全部杀死。次年,葡萄牙人为"平定叛乱",从桑给巴尔和莫桑比克等地调集军队,在蒙巴萨强行登陆,打败阿拉伯人,夺回耶稣堡。他们加固城墙,增加驻军,对蒙巴萨实行直接治理,而不再委任阿拉伯人进行间接统治。1650年,远在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曼苏丹国摆脱葡萄牙人统治,逐渐恢复其传统的航海强国地位,开始向东非海岸扩展势力。1696年3月,阿曼苏丹王派遣七艘船只和三千名士兵来到蒙巴萨。此时,城堡中驻守有五十名葡萄牙人和来自马林迪等城市的一千五百名当地士兵。两军对垒,开始了长达三十三个月的围城之战。1697年9月,葡萄牙派遣载有四十三门大炮的圣安东尼奥·达·塔纳号护卫舰前来助战,但该舰却触礁沉没在耶稣堡边外。后来,由于缺少食物和饮水,再加上鼠疫流行,城堡中的葡萄牙人大多死亡,从当地征集的士兵或死亡,或逃逸。1698年12月,葡萄牙全军覆没,耶稣堡又落到阿拉伯人手中。在此后的30多年中,葡萄牙人曾作过几次努力,企图收复耶稣堡和蒙巴萨,但均告失败。1728年3月,他们曾一度重新占领耶稣堡。1729年11月,他们再次遭到阿拉伯人的包围,不得不投降。从此,葡萄牙人再也没有能够回到蒙巴萨。他们的船队经过这里,只能遥望耶稣堡而兴叹伤悲。
在此后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耶稣堡和蒙巴萨长期陷入阿拉伯人自己的争夺之中。起始,阿曼人占据耶稣堡,远在阿拉伯半岛的阿曼苏丹国遥控蒙巴萨。后来,阿曼苏丹国遭到波斯入侵,国势日趋衰微。这时,长期定居在蒙巴萨的阿拉伯人想趁机摆脱阿曼苏丹国的统治。他们杀死阿曼官员,拒绝缴纳赋税。为对付这种"叛逆"行为,阿曼苏丹王干脆把蒙巴萨交给当地忠于自己的马兹鲁伊家族来治理。1741年,乌特曼·马兹鲁伊被任命为蒙巴萨总督。不久,阿曼苏丹国政局发生变化,马兹鲁伊趁机宣布独立,不再听命于阿曼苏丹国。五年后,新登基的阿曼苏丹王派兵来到蒙巴萨,利用当地的部族矛盾,攻克耶稣堡,杀死马兹鲁伊,占领蒙巴萨。阿曼人一方面加固耶稣堡的城防,一方面大修清真寺,扩大在蒙巴萨的影响。他们仿效葡萄牙人,从蒙巴萨出发,深入东非腹地掠取黑人,把猎获物关押在耶稣堡,展开罪恶的奴隶贸易。同时,他们以蒙巴萨为支撑点,向整个东非海岸扩展势力,最后竟将首都从马斯喀特迁到桑给巴尔,建立桑给巴尔苏丹国。后来,马兹鲁伊的弟弟阿里在英国人帮助下,从桑给巴尔苏丹国手中夺回耶稣堡,自任蒙巴萨总督,结束了阿曼人在蒙巴萨的统治。
英国对蒙巴萨垂涎已久。1824年,英国船队开进蒙巴萨港。英国人利用马兹鲁伊家族同桑给巴尔苏丹国的矛盾,把国旗插在蒙巴萨。1875年1月,英国人以协助弹压叛乱为借口,派兵进驻耶稣堡。1887年,英国人从桑给巴尔苏丹国"租借"肯尼亚沿海10英里宽的地带,站稳对整个东非进行殖民活动的脚跟。1895年7月,英国宣布肯尼亚为其"东非保护地",首府是蒙巴萨。此后,英国当局把耶稣堡内的一些营房和茅棚拆掉,在原址上修建牢房,从而使耶稣堡成为一座关押敢于反抗其殖民统治的非洲人的监狱。
1901年,英国人完成修建从蒙巴萨直到乌干达的铁路,随后宣布肯尼亚为其"直接殖民地",首府从蒙巴萨搬迁到内罗毕。英国在肯尼亚和整个东非殖民统治的确立,使蒙巴萨变成英国在东非地区,甚至包括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和扎伊尔东部地区在内的广袤非洲腹地的海上门户。蒙巴萨西边的基林迪尼水域,水深少浪,被辟为新港区,取代了耶稣堡外边的老港区。这样,耶稣堡逐渐失去其扼守蒙巴萨港口咽喉的作用。1958年10月,耶稣堡改成国家公园,1962年改成国家博物馆。
耶稣堡经过四百年风雨的侵袭和兵燹的蹂躏,能够保存下来,确实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耶稣堡曾有过几次修葺与改建,城墙不断加高,又修建几堵胸墙和一些雉堞,但原来的基本面貌还是保留下来。走进城堡,登上制高点眺望,我们看到,城堡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细加审视,城堡颇似一个头朝东、两手平举、两脚蹲立的人体。在"头"的部分,有驻军司令部的指挥室和弹药库,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兀然矗立的圆形角楼。角楼面向大海,是观察海上动向的了望哨。在"四肢"部分,也就是城堡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高大的四方形的炮楼。这时对付各方面来敌的主要军事设施。在炮楼的包围之下的"人体"部分,形成一个很大的院落。院子的西边有一眼水井和一方很大的水塘,为驻军提供和储存日常需要的淡水。水塘旁边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教堂的建筑已经毁弃,只留下基石在为历史作证。当年,教堂既给葡萄牙官兵烧杀劫掠以"精神鼓励",也为他们犯下的罪行进行"灵魂忏悔"。院子的南北两厢是营房。紧靠营房的则是胸墙和其他防御工事,便于驻军随时进入防御阵地。在院子的里边和外边,到处可见陈列着一排排口径约半米的大炮。这些大炮,有的是葡萄牙人遗留下来的,有的是阿拉伯人使用过的。进攻和防卫、侵略与反侵略,这些大炮都是过去四百多年历史的见证。
城堡大院南边的营房前面,有一排平房,是这座城堡博物馆的展室。展室的前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十八门大炮,还有一些十来磅重的炮弹。这是英国人遗留下来的罪证,是在城堡的弹药库中发现的。走进展览室,里边也展览有一些兵刃以及作为军用的皮鼓和号角。这些大多是19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占领与守卫城堡时使用过的。但是,展室中最多的不是军事用品,而是在城堡或其附近发现的历史文化用品。其中,有当地黑人和阿拉伯人制造的木雕、乐器、陶器、皮革和各种工艺品,有来自印度和泰国的瓷器,来自波斯的地毯和镶嵌着珍珠的香木盒,来自葡萄牙的古币和日用器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展室中陈列着一百六十多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多数是1956年在城堡中发掘出土的,以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青瓷居多,也有其他年代的彩瓷和白瓷。据介绍,那次发掘一下子发现一千三百多件古瓷片,其中只有少数瓷器是完整或比较完整,能够拿出来展览。展出的其他中国瓷器,分别出土于蒙巴萨附近的盖迪、马林迪等城镇,打捞自沉没在海底的圣安东尼奥·达·塔纳号护卫舰上。这些中国瓷器表明,蒙巴萨及其附近的其他沿海城镇,早在14世纪就开始进口中国瓷器。15世纪,明朝大航海家郑和曾到达马林迪。因此,在马林迪发现的瓷器,有的可能是他的船队带来的。但是,多数瓷器不是直接从中国进口,或是经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或是经葡萄牙和印度船只运抵这里的。这至少表明,中国早在六百多年前就同东非海岸地区有了间接贸易关系。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制造的瓷器大量涌来,从中国进口瓷器的贸易才渐趋停止。
经过三百多年历史风雨的侵袭,耶稣堡仍巍然矗立在蒙巴萨海岸。它是葡萄牙殖民者修建用以征服非洲人民的桥头堡。它是各种外来势力在东非海岸较量与争夺的阵地。它也是中国同非洲长期友好交往的一个重要标识。今天,它掌握在肯尼亚人民自己手上,更成为一个历史大课堂。我看到,来自各地的肯尼亚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纷纷来这里参观。他们抚摸着那锈蚀斑斑的大炮,看着那精美绝伦的中国古瓷,在沉思那段被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在重温同中国悠久而亲密的友情。
(直接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04-03 10:34:54 【
打印此页
】 【
关闭
】
上一条:
津加里贝尔清真寺,西非文化中心的中心
下一条:
埃塞俄比亚 - 阿克苏姆考古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