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非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繁体中文|English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中非资讯
  • 中心动态
  • 经济文化博览
  • 政策法规
  • 会员中心

经济文化博览

中非经贸特色
图看中非
非洲各国概况
非洲国家旅游与文化风俗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文化博览 > 中非经贸特色
中非经贸特色

非洲繁荣的文化基础

      随着中国与非洲经贸往来的扩大和深化,知识界与舆论界对非洲的兴趣日益增强,对非洲的了解也逐渐增加。最近21世纪经济报道首席记者赵忆宁陆续刊出非洲报道,便是一例。
 
      更为深入地了解非洲,不仅是中国发展与非洲的经贸关系与国际合作的需要,也有利于思想视野的拓展与知识结构的更新。知识更新不只是欧美知识界的专利,非洲和拉美等区域的知识思想领域已有丰硕的成果,只是我们还缺乏了解。
 
      近期翻译出版的《界而治之》(田立年,人民出版社,2016年)的作者乌干达思想家马哈茂德·马姆达尼,便是在理论上卓有贡献的世界级思想家。《界而治之》对非洲独立自主面临的文化政治难题有着独到分析,是了解非洲乃至亚洲的必读书。
 
      美国政治思想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曾指出,中东地区“没有凝聚力的意识”,“部落”和信仰一直是忠诚与义务的中心,民族国家则一直不太重要。由于“部落”众多而各不相同,国家整合相当困难。亨廷顿以“部落”为中心描述中东,是西方知识界的“常识”,但这并非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或定论。按照马姆达尼的分析,这一流行知识,其实是十九世纪中期欧洲国家面临殖民统治危机之后形成的“新知识”,并推动了殖民地治理术的转型。英国著名法学家梅因爵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家。
 
      马姆达尼指出,从1857年印度起义到1865年牙买加莫兰特湾叛乱,英帝国的殖民统治面临严重危机。在当时担任印度总督内阁法律顾问的梅因看来,这事实上是英国试图同化被殖民地精英阶层的“直接统治”战略的危机;英国应该改弦易辙,不再寻求将英国文明移植到被殖民地区,更好的方法是寻找“分而治之”的途径。
 
      梅因等人提供的思路是,将被殖民地民众区分为原住民与移住民,并通过一系列法律与人口调查,将原住民界定为“静止的”、“传统的”社会的居民,而移住民则是外来的、不断变动的社会的居民。原住民与移住民处于矛盾和对立的二元关系结构中,直到今天仍可在亚非区域看到所谓原住民与移住民之间的冲突结构,例如马来西亚、印尼,这种冲突的知识结构便是殖民时代顽固的“遗留物”。马姆达尼将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更具体地称为“界而治之”。
 
     “界而治之”策略还有更进一步的区分,将“静止的”原住民社会区分为习俗完全不一致的不同“部落”,殖民者为每个“部落”拟定不同的“习俗法”。与此相应,殖民地的代理统治者,从受过教育阶层,变成了传统的“族长”。殖民者通过这种方法给原住民“洗脑”,让人们不自觉地认为,自古以来每个“部落”便天生不同,原住民认同的是各自的“部落”,而不是国家;非洲地区的国家只是移住民所建立的。其实这只是殖民者从直接统治转向间接统治的过程中建构的、便于“分而治之”的“新知识”。
 
      这种“分而治之”的殖民知识体系一旦确立,的确能够引导殖民地社会形成新的自我意识。在殖民地区独立解放后,这种文化意识仍然长期存在,成为这些国家独立发展的文化障碍。
 
      马姆达尼指出,现在已经到了自觉改变这种间接殖民统治时期的知识结构的时候,需要超越移住民与原住民的区分,不再以种族、部落或宗教来“差别对待”一国内的公民,而是以统一的国家为基础,公民在法律面前拥有“绝对平等”的公民权。他认为,非洲知识分子如乌斯曼等人在这个方向上已有积累,在政治上的杰出代表则是坦桑尼亚的“建国者”尼雷尔。
 
      以此书为参照,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英国著名记者萨默维尔(Keith Somerville)近年出版的《新非洲的长征路(Africa’s Long Road Since Independence, Penguin, 2015)》等著作中描述的多数非洲国家面临的挑战。书中提及,坦桑尼亚有超过120个部落,其中最大的部落只占人口的16%,尼雷尔及其政党通过农村改革等政治过程,成功地强调了国家认同,而不是部落认同。他指出,在新千年,非洲大多数国家仍然面临确立国家认同的挑战,因为民众仍然习惯于认同自己的部落。萨默维尔并未注意到马姆达尼的讨论,对诸多非洲国家如何应对这一难题也缺乏建设性讨论。在这个意义上,马姆达尼对非洲走向繁荣的文化基础的思考是重要而独特的。
 
(直接来源:新浪网)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4-05 10:58:43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非洲成出境游新兴热门目的地  下一条:本世纪的中国与非洲 走进喀麦隆(上)
文件下载|组织机构|在线留言|在线反馈|友情链接|会员中心

www.zcaec.com 版权所有 2008-2018

浙ICP备13003403号-1

Powered by MetInfo 5.2.10 ©2008-2023  www.metinfo.cn